初探海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
追溯历史,挖掘海宁皮影戏文化底蕴
为了探寻非遗文化,6月25日至7月1日,丽水学院民族学院 “弘中华之韵,扬文化之帆”团队访问了皮影戏传统艺术的故乡之一 — 海宁。在老师的带领下,团队成员们深入其中,探讨海宁皮影戏的文化内涵。
海宁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,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,又称羊皮戏,俗称人头戏,影子戏。发祥于中国陕西,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,极盛于清代的河北。皮影戏在南宋绍兴年间由杭州流向海宁的皮影戏开始陆续出场,班社也逐渐壮大。继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,2011年底,海宁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,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走进剧团,了解海宁皮影戏传承现状
团队成员们首先来到了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的海宁皮影戏传承点(现海宁唯一的海宁皮影戏传承点),为更好的了解海宁皮影戏传承现状,寒假开始,团队代表就采访了剧团郎章铭老师。了解到现在海宁皮影戏剧团作为海宁皮影戏传承的一个主体,整个海宁就只有一个专业的团队在传承海宁皮影戏。剧团在南关厢有一个传承点。南关厢每周五六晚上有演出,但因为疫情影响,现已暂停演出,平时剧团工作人员就在南关厢创作和排练新的剧目。经采访得知如今海宁皮影戏主要的传承力量是以中青年为主,但老中青三代都有,剧团的老师都是原浙江省皮影剧团的老师,都是省级、市级的传承人,也有国家级的,学徒都是80后90后为主,剧团现在的日常就是创作编排新剧目,参与海宁地区的巡演。
访谈留念,右为郎章铭老师,左为学生贾镇涛
深入后台,探究海宁皮影戏艺术特征
为进一步探究海宁皮影戏,团队成员们来到了海宁皮影戏演出的场地,在欣赏完精彩绝伦的海宁皮影戏表演后,代表在郎章铭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后台,采访了器乐伴奏的杜劲生老师。
团队成员们了解到海宁皮影戏的唱腔有弋阳腔、海盐腔和一些海宁小调等,还有许多曲牌,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。海盐腔,比较柔和,有时会用到复调,前面一人唱,后有人帮腔,常用来表现后花园、家长里短的场景,公主、才子佳人、大家闺秀等;弋阳腔,高亢有力,常用来表现武打的场面,将军、元帅上场打仗。
在伴奏方面最大的变化是解放后器乐演奏用板胡代替了京胡,伴奏中也可加入许多乐器如阮、琵琶、扬琴等增加音乐的厚度。
访谈留念,左为杜劲生老师,右为团队代表贾镇涛
探访文化宫,展望海宁皮影戏创新发展
随后团队成员们来到文化宫,为了解海宁皮影戏的发展现状,代表采访了年轻一代非遗传承人徐芦燕老师。
老师介绍到,现在海宁皮影戏的发展还是以剧团为主,年轻人缺少,一成不变的传统模式,以人工为主,机械化程度低,成本高,商业化低,进而收入不高,对年轻人而言缺乏吸引力。徐芦燕老师认为政府举办的“海宁皮影戏进校园”项目是很不错的,“进校园”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,无论是培训机构还是艺术发展,学生是主力军,家长愿意投入金钱花心思在这一方面,所以老师认为皮影戏的传统工艺可以推广到学生群体。
访谈留念,左为徐芦燕老师,右为学生贾镇涛
展望未来,提出传承与发展建议
海宁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象征,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。然而现如今,数字化时代,短视频、直播盛行,新兴事物抓人眼球,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,这些优秀的传统艺术不应该被时代所遗忘,这些曾经陪伴过我们童年,给我们带来欢声笑语,给国家带来美好形象的艺术正在逐渐消失,他们亟需我们的帮助,愿我们携手保护曾经的笑靥。
团队建议
1、海宁皮影戏多用方言进行演唱,受众小,可以将演唱语言进行改进推出普通话系列,打造通俗易懂的皮影戏。
2、与互联网公司合作,通过短视频制作、直播表演和将大剧目拍成连续剧等方法加大网络传播的曝光量,让更多的人看到海宁皮影戏。
3、发行戏曲与流行音乐碰撞的单曲,使海宁皮影戏得到更广泛的传播。
4、加大“海宁皮影戏进校园”项目的工作力度,通过美术课、音乐课等向学生们展示海宁皮影戏的魅力,让孩子们了解并喜欢上海宁皮影戏。
5、了解到海宁皮影戏的一个大的传承点在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,可以将海宁皮影戏和南关厢古街相捆绑,发展旅游业,并改进皮影制作工艺,形成产业链,让来往的游客都可以看到海宁皮影戏。
6、在进行如“美丽乡村建设”“文化下乡”的工作时可以宣传海宁皮影戏达到双赢。
7、结合时代潮流,打造海宁皮影戏体验馆,结合剧本杀游戏方式、VR技术让游客可以沉浸式感受海宁皮影戏的魅力
编辑:丽水学院 “弘中华之韵,扬文化之帆,寻根访遗”团队
图片:贾镇涛 马佳晨 王欣怡
文案:贾镇涛 王欣怡 黄信瑜 华家亦 李多英 邵晨阳 余舒佳 陈文慧